close

從大文字山上望見的京都。

 

大文字山

當時也是這樣子呢!這令我回憶起登大文字山的經驗。

在每年六月這個不太冷、不太熱的時節,日本語學校學校的老師都會邀同學們一起去爬大文字山,那年在日本語學校老師的邀約下,我首次登上大文字山。當時的我剩不到幾天便要結束課程收拾行囊返回台灣,覺得這一定會成為一個值得紀念的經驗,「今天早上你就自己去跑觀光客行程吧!」狠心拋下特地從台灣到京都來找我的友人,我興匆匆地跑到集合地點的銀閣寺門前和眾人會合,在老師的帶領下我們這個不到十人的「登山團」開始了我們的大文字山初體驗。「大文字山」本名「如意嶽」,是五山送火的五山當中唯一在平時開放給一般人登爬的。

 

銀閣寺門前左轉直抵八神社之後,再右轉往前走不久,即是登山口。明明不遠處的銀閣寺道上土產店林立,遊客熙攘,這裡卻是入眼盡是幽綠,仿佛進入了深山之內,只有鳥語蟲聲——跟我們這群弱雞的喘息聲,這樣的瞬間轉換在京都經常碰上,但每次還都會覺得不可思議。因為一心趕著上山,腳還差點拐了一下,所幸沒啥大礙,三十分鐘後,我們終於抵達大文字山「大文字送火」的火床處。看來零落散佈的「火床」,總共有七十五座,每逢京都最重要的夏季行事之一的「五山送火」之際,這些火床將會被擺上薪火,連接出一個大大的「大」字…… 突然覺得很對不起那個被我趕去逛熱門觀光景點的友人,登大文字山的難得體驗幾人能有?絕對值得拿來炫耀,閃眼度可一點都不輸給清水寺、金閣寺。

站在山上,平目望出,西方邊際層層疊疊的綠色山巒;從山上往下眺望,則是京都美麗的街景。

「看到那塊綠色了嗎?那裡是?」老師指著下方問。由綠色緣框所包圍的灰色盆底裡有圓形、長方形、三角形等各種不規則的綠色圖塊。

「我知道!」

我自信滿滿地逐一點出每塊綠色:那塊的大長方形,是御苑,它左上方那小塊的方形是二條城;最靠近我們的左右兩綠色山丘分別是黑谷跟吉田山;狹長的三角形是美麗的糺之森,而邊邊那帶狀的綠色是賀茂川的堤岸……

眼前熟悉的景色瞬間變得模糊起來……是我不久之後就要離開的京都 。

 

大文字山的大文字,便是由這七十五座火床排列出「大」字

 

吉田山

與大文字山近距離相對的是「吉田山」。吉田山也有好幾個登山口,有從神樂岡通穿過民家的神樂岡入口,也有從北側今出川通開始的北參道入口,也能經南側的宗忠神社進入,又或者是從吉田神社的參道入山。

座倨於吉田山的「吉田神社」創立於859年,吉田山地有大部份都算是這座古老神社的社境,境內除了神社本宮之外,還有大元宮、神樂岡社、山蔭神社、菓祖神社等眾多末社、攝社。不過,比起號稱供奉了日本所有神明的「大元宮」,我對藏在樹林間的「菓祖神社」更感興趣。菓祖神社供奉的「田間道守」是古墳時代的人物,接受當時垂仁天皇的命令遠赴海外去找尋長生不老之藥,只是當他帶著傳說靈菓返回大和之地時,垂仁天皇已經駕崩了,來不及趕上的田間道守自責不已最後悲痛而逝,這位忠心為主的臣子被後世視作菓子之祖、菓子之神。此地的菓祖神社供奉的是便是這位田間道守,菓祖神社四周可見京都知名菓子店捐獻的石造圍柱,以豆麻糬聞名的双葉也沒缺席。我在神社前面誠心誠意地合起雙掌祈求:菓子之神啊,請讓我嚐遍京奈所有的美味菓子吧!

許完願,肚子剛好咕嚕咕嚕叫起,用僅剩不多的體力,找到位在靠近吉田山山頂的café「茂庵」。由茶室改建而成的茂庵,如它的名字一樣,周遭是一片茂密的綠林。在木樑構成的山屋中享受下午茶,特別有氣氛,只是時間過得太快,沒多久天就轉黑了,只得急匆匆地起身準備離開好在天空完全變暗之前趕下山。

 

 

一次能跟日本八百萬神明碰面的大元宮

 

未竟的野望

以豐臣秀臣的「醍醐花見」聞名日本的「醍醐寺」是占據整座醍醐山坐擁兩百萬坪寺地的超大寺院。醍醐寺原先是以醍醐山頂為中心,後來得到醍醐天皇支持,在廣大的山麓平地上建立了豪華的伽藍群,雖然之後受戰事之累一度荒廢,不過為了秀吉大叔的賞花行,醍醐寺又再度得到擴建,成為了我們現在所見的模樣。

為了舉行花見大會,豐臣秀吉命人重建醍醐寺,並從日本各地搜集來了七百株櫻樹植於寺境之內,一切都只為了僅有一日的花見大會,這場賞花宴會理所當然盛大無比,出席者包含了豐臣秀吉的兒子、妻妾,以及各大名等等人數多達一千三百人,然而豐臣秀吉卻在醍醐花見的一個月後病倒,並在不久後帶著眾多尚未完成的夢離開人世。不過醍醐寺的美、醍醐櫻花的美,卻亙古留存直至現在,每逢櫻花季節,總吸引了無數的賞花客,想要親眼目睹一代梟雄最後所見的美景。在每年四月的第二個星期日,醍醐寺會舉行「豐太閣花見行列」重現當年醍醐花見的景象。

醍醐寺分為「上醍醐」與「下醍醐」。一般人拜訪的多是「下醍醐」的部份,由於「上醍醐」位在醍醐山山上,知道上醍醐或進入上醍醐的人甚少。

上醍醐主要有清瀧宮拜殿、藥師堂、如意輪堂、五大堂、開山堂以及准胝堂等建築,建築平安時代的藥師堂已然是國寶,而供奉西國三十三所觀音靈場第十一番准胝觀音的「准胝堂」,是醍醐寺的起源地。然而,上醍醐可說是多災多難,1939年因火災失去經藏、清瀧宮本殿等建築,進入二十一世紀後2008年又再度因為遭受雷擊燒掉了准胝堂,讓人不勝唏噓,因為上醍醐的位置太過偏僻艱難才會導致救火不及吧,原以為隨著時代進步這些深具意義的歷史建築應該能得到永續,卻依然如此脆弱不堪。

從下醍醐的女人堂開始,山道入口處備有木杖,經過險峻的山路到達上醍醐,來回至少需要兩個小時以上,曾經有過上山的打算,當初也已經在入山口了,一番猶豫之後,還是決定割捨,等待下次機會,卻沒想到不久後居然就發生了准胝堂失火事件「旅人一轉身,就是一輩子」,這話一點都不假,無人知道轉身之後背後風景的變化,世事無常,心願難償,只有把握每個當下,才能將遺憾減到最少,當年錯過的上醍醐風景,總有一天我一定要親自去見證,並將它深深的刻留在腦海之中。

 

一般觀光客通常能走到下醍醐最裡邊的弁天堂就已經很了不起了。

 

弁天堂附近的「女人堂」,從這裡開始便是通往上醍醐的山路。

◎醍醐寺

將軍塚

展望京都街景,除了門票770円的大蠟燭「京都塔」以外,有許多選擇,尤其是那種不用門票錢只要體力的,都讓我趨之若鶩,因為免錢的體力能用多少就用多少嘛!位在東山區栗田口東側華頂山山頂的將軍塚是京都有名的展望台之一,在還在規劃行程時,雖然曾一度想藉著計程車上將軍塚,不過最後還是選擇靠自力登上了將軍塚,再一次用可怕的執念征服了京都的制高點。

「將軍塚展望台」通稱「將軍塚」,以觀賞京都夜景聞名,不過真正的「將軍塚」本身其實是青蓮院別院「大日堂」內的一座土塚。在建都之際,為保新京長治久安,運用了風水學、陰陽道等做了相當多的防護措施,「       將軍塚」也是其之一。       將軍塚的地底因此被埋入了巨大的將軍塑像,據說在國家有危急之時,       將軍塚就會發生鳴動。

要上將軍塚有開車或徒步沿山徑爬上來兩種方法。爬山前進將軍塚的路線紛雜眾多,我挑的是從長樂寺出發的路線,是所有路線中「直線距離」最短的。過長樂寺寺門而不入,直接往左手邊轉去,便能看見刻有「將軍塚道」的石碑       ,是起點     ,也是我後悔的開始。「直線距離」最短,相對地,就是最陡峭難行。另一方面,因為是冬天的緣故嗎?又是一大清早,登爬的人少,途中幾乎沒遇到幾個人。一開始的登山道還頗「有模有樣」的,可是越往高處走,周圍就越顯「原始」,最後連林徑都快要隱沒不見,完全不知自己該往哪裡前進,總之這段過程不只是氣喘噓噓,也非常血淚交織——讓我們直接跳到終點                                                                  ,位在山頂的青蓮院別院境內有兩座大型的展望台,景觀非常的好,甚至還能遠望到大阪——話雖這麼說,但我並未有實際登上展望台的機會,即使歷經了那些不忍回首的過程,我到達目的地                                                                  時,青蓮院境的大日堂都沒未到開門時間呢!所幸山頂公園這裡的展望台是二十四小時全年無休的。

往山下眺望,京都還籠在一層薄靄當中,但經典的京都塔、東西本願寺等等依然明顯易辨,除了眺望京都街景外,登頂的成就感與喜悅也將我的胸口脹得滿滿的。

山頂公園上還有一座大型的停車場,以一大清早而言停車場中車子倒不算少,但為什麼展望台上卻是除了我不見其他人呢?略一思索,立刻恍然大悟,將軍塚以夜景聞名,尤其受情侶歡迎,停車場的車子大概是前一天晚上來賞夜景,然後就直接留在車上過夜了吧? 偷笑兩聲,在不驚擾到任何人的情況下,我悄悄的上山來,又靜靜的下山去。

 

◎將軍塚

鞍馬山

猶記得初來京都,我就勇氣十足地挑戰了鞍馬山。當時山上春寒料翹,比起平地溫度低了好幾度,雖然崎嶇的山道迫使我不斷移動雙腳,還是讓我冷到忍不住直發抖,沁人心脾的寒意,更加重了山中的靈氣。

京都鴨川由賀茂川與高野川合流而成,賀茂川又是由鞍馬川與貴船川匯流而成,鞍馬貴船可說是京都重要的水源之處。由鞍馬川與貴船川兩川所夾的「鞍馬山」充滿各種神話與傳奇,此處不但能與宇宙的連結,有外星人降臨山頂,也是天狗的據地,年輕時的義經亦是在此練得了一副好身手等種種的神怪傳奇、歷史軼事,或許會說這些都是人們想像力過剩才有的穿鑿附會,但等一旦真正置身在這魔幻的空間時,便會開始覺得就算這些不可思議的故事變成真實出現在眼前也不奇怪。

從叡山電鉄鞍馬線鞍馬站下車,站前是又被稱為雍州路的「鞍馬街道」,往昔是連結京都與若狹的交通幹道,轉頭左望,鞍馬寺的山門便高高聳立在旁側。立於鞍馬山之上的「鞍馬寺」是鞍馬弘教的總本山,供奉毘沙門天王、千手観世音菩薩、護法魔王尊三尊一體的本尊「尊天」。鞍馬寺的山門與多寶塔之間有纜車連結,單程一百日圓,從多寶塔到本殿金堂大約要走十來分鐘,不搭纜車全程採步行的話,從仁王門到本殿大約需要四十分鐘,途中會經過一座由岐神社。「由岐神社」是鞍馬山的鎮守神社,京都三大奇祭之一的鞍馬火祭便是由岐神社主辦,由岐神社到本殿這一段山道十分曲折蜿蜒,有「九十九折」之稱,懾於它九十九折的威名,每次我總是花錢登纜車上山,直到有一回為了鞍馬寺的「竹伐會式」上山才決定硬起頭皮向它挑戰。「竹伐會式」是鞍馬寺傳承了千年以上有的古老儀式,用太刀斬斷象徵大蛇的粗長青竹,有斬魔除厄的意味在,儀式中由兩支隊伍互相比賽斬竹速度,每年都吸引許多人上山。看到纜車站前長長的排隊人龍,不曉得還要多久才輪得到自己,當下決定靠自己的力量上山。第一次全程徒步上山,才發現其實還好嘛,不若想像中那麼可怕,而且也只有走過這九十九折才能碰上由岐神社。由岐神社的割拜殿經豐臣秀賴重建,是相當獨特的舞台造建築,神社周圍還有高齡的老杉木相伴,氣氛高貴神聖,以前都與它失之交臂實在可惜。

九十九折參道的終點是鞍馬寺的本殿金堂,站在本殿前方的平台可以眺望比叡山,由本殿往奧之院,會經過地表木根糾結的「木之根道,途中的大杉權現社、不動堂、義經堂、魔王堂等都有各自的傳說奇談。過了奧之院後,便是急陡的下坡,每一步都得當心,越過山嶺即來到水神鎮守的貴船,當然要選擇從貴船這一側反方向進入鞍馬山也是可以,只是挑戰度很高,要慎思!

 

 

 

 

◎鞍馬山

◎鞍馬寺

◎由岐神社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koka 的頭像
    koka

    我,浪擲了一生

    kok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